首页 > 石油 > 知识 >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责任,关于因重大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的问题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责任,关于因重大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的问题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3-31 07:24:07 编辑:问船数据网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关于因重大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的问题

营业员的行为,是职务行为。其行为后果由雇佣她的自然人或者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当。也就是说,对外,损失由雇主承当;雇员与雇主之间的追偿,是内部行为,与客户无关。这个买卖合同的当事人,是营业员的雇主与客户。营业员顶多只能做证人。因重大误解而解除合同,只有受损失方才有撤销权,本文中,撤销权人为雇主。撤销结果,就是返还客户,已经收的钱;客户返还相机。当然,客户可以主张缔约过失责任,要求雇主赔来回车费等必要支出。这个缔约过失责任,就是你说的“导致的相对人的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关于因重大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的问题

2,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涉及第三方的时候如何判定责任

你好!根据你介绍的情况,实际上就是讨论重大误解的构成条件和C适不适用善意取得的问题。我觉得单纯因为价格过于悬殊就认定为重大误解,是不合适的。如果是常识性的物品,比如一辆车,本来价值10万,结果卖方存在误解,以5000元的价格卖掉了,那还有可能适用重大误解。但如果是一件古玩,那它的价值到底是多少,买卖双方在当时都无法确知,不存在所谓的误解,而是一种买卖风险博弈的性质,所以也不能适用重大误解。善意取得一般要求以市场正常价格,在公开市场购买,并且不了解卖方存在的瑕疵。你所提供的情况看,C以30000元的价格购得价值40000元的物品,恐怕不符合善意取得的条件。所以,如果前面构成重大误解,那么C应当退货 或者补交10000元差价,然后由B再将差价还给A。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 (以下简称《民通意见》 )第71条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涉及第三方的时候如何判定责任

3,哪些情形属于合同上的重大误解重大误解的构

构成重大误解必须具备以下4个要件: 1、必须对合同主要内容发生了重大误解。如果仅仅对合同的非主要条款发生误解,并且不影响合同的目的及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则不构成重大误解。 2、误解人因为误解作出了意思表示。即误解人的误解与其意思表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3、误解是由误解人自己的过错造成的。这也是误解和欺诈、胁迫及乘人之危的主要区别之一。即误解人的错误认识不是源于对方当事人的遗错行为,而是由于自己的不谨慎。 4、误解是误解人的非故意行为。在此不允许当事人以重大误解为借口,而实属于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行为来撤销合同。
您好,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不属于有效合同,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可撤销合同是民法中可变更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一种。可撤销合同主要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可撤销合同的效力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它是一种相对无效的合同,但又不同于绝对无效的无效合同。《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七条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哪些情形属于合同上的重大误解重大误解的构

4,因重大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与因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

相同点:因重大误解和因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具有相同之处。首先,两者所发生的行为后果都违背了表意人的内心真实意愿,此间表示意思与效果意思的不一致,是因两者均来自表意人的错误认识。其次,两者均属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而非绝对无效的民事行为,即为“有争议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此行为,当事人享有撤销权,如当事人不行使撤销权,该行为在事实上产生法律效力,而且当事人行使撤销权,还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内行使,如超过期限,则法律不予认可,该行为仍然在事实上产生效力。 不同点:第一,两者错误的产生原因不同。重大误解的表意人的错误认识来源于自身对民事法律关系中某一因素的误解,如行为人把镀金的物品当作是纯金的,把原作当成赝品,或者误将买卖作为赠与或将赠与作为买卖。这些民事行为的作出与法律关系的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无关。而被欺诈的表意人的错误认识则是由欺诈人的欺诈行为所引起,其错误认识与欺诈行为具有因果关系。简言之,表意人的错误认识是在受到对方当事人的影响下形成的。 第二,重大误解的表意人的对方当事人必须是善意。而被欺诈人的错误意思表示则为欺诈人所知,并且是其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在民事活动中应保护善意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果某人在误解的状态下表示了自己的意思,同时对方当事人知道对方是在误解的情况下作出的意思表示而故意不向其说明真实情况,并利用这种误解以求实现自己利益,则该行为违背诚实信用的原则,应援引有关民事欺诈的规定处理。 第三,重大误解以给当事人造成较大损失为构成要件,而民事欺诈则不以此为构成要件。只要被欺诈人因欺诈行为而为错误意思表示,无论有无损失发生均构成欺诈,损失的存在可以作为欺诈人承担侵权责任的要件。法律对重大误解民事行为构成的规定要严格于欺诈,同时反映了欺诈所引起的民事行为社会危害性更大,法律对欺诈行为规制的力度也大于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第四,两者所负的民事责任不同。因重大误解所为的民事行为被撤销后,当事人一般应返还财产,如果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还应负赔偿责任。而因欺诈所为的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当事人除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外,对于故意违反法律、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国家还可以依法追缴当事人已经取得或者约定取得的财产,归国家、集体或返还给第三人。
文章TAG: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责任基于重大误解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