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属 > 问答 > 中国的商品是不是过剩了,产能过剩不就是供大于求可是这不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啊

中国的商品是不是过剩了,产能过剩不就是供大于求可是这不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啊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2-24 06:41:58 编辑:问船数据网 手机版

1,产能过剩不就是供大于求可是这不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啊

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主因不是真正的产品过剩,而是经济不景气,本来用干投资生产的资金,为避免风险投到市场上稀缺的产品上比如,农副产品和房地产还有资源产品。导致了这些本来稀缺的产品价格上胀,引起的通胀。

产能过剩不就是供大于求可是这不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啊

2,中国现在是才能过剩还是产能不足啊

看什么行业吧,像光伏产业就过剩了,精密制造业依旧是产能不足,不能一概而论。但大体可以说很多低端产业产能过剩,高端产业产能不足
产能过剩不是需求不足社会发展自从剩余产品出现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为社会的人借助生产工具形成的综合生产和供给能力远大于他自身的综合需求和消费能力,由此形成的社会产能过剩导致经济供需失衡是西方国家历次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大于消费可从员工和企业即劳动者和资本家两方面来分析,企业(资本家)之所以聘用职工(劳动者)是因为能创造剩余价值,所以就算是不存钱的月光族劳动者个人的生产能力也会大于消费能力;同时企业(资本家)也要为国家缴税为社会创造价值,所以即使企业老板(资本家)把税后全部利润用于个人消费,同样是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何况企业(资方)还要扩大再生产和科技创新,这是社会产能过剩的原因。世界各国解决产能过剩普遍采取办法是人为扩大当前消费其手段就是消费信贷,通过透支未来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我们如果从一个人20岁-----60岁40年的时间段来分析,消费信贷根本不可能增加消费反倒加剧产能过剩对经济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另外,工业生产基本上不受季节、气候和天气的限制可24小时生产,也就是说生产和供给能力可无限扩张,社会生产供给的增长速度会远大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所以不管zf如何人为扩内需总是远远满足不了资本的贪婪和逐利性,大家都见过加班加点的生产,谁见过加班加点的消费?所以,经济只有过剩的生产没有不足的需求,产能过剩不是需求不足,扩内需是伪命题。这里的需求是指有效需求即有购买力的需求。

中国现在是才能过剩还是产能不足啊

3,中国纺织业真的产能过剩了吗

针对本土市场产能必然是过剩的,但是面向全球市场的话则要取决于外贸行业的状况,比如对外贸易是否有反倾销或者关税障碍,此外产业高地端情况也不同,有自主研发专利的企业比如阳光,在行业里仍然前景很好,重复低端的企业则受环境影响比较大,市场出现冗余,不过这两年做外贸的也是想尽了办法,全世界都有中国纺织品的身影。
如何定义行业的产能过剩也是挺复杂的一件事情,不管是纺织业还是钢铁业抑或水泥业,我们都在研究当中,跟他们都打交道,听他们的意见,结果看法都不一样。纺织业的纺织协会说,我们行业的产能不过剩,而是需求不足,如果全世界经济恢复,产能就不会过剩。钢铁业也出现这个问题,一些高端的钢铁产品产能过剩,一些低端的产能反而不过剩。农民盖房子用的钢不过剩,倒是出口的钢管、不锈钢反而过剩。  我们不可能根本改变需求波动的周期性规律,只能在某种程度上使波动小一点。需求波动变化很快,今天高兴了,就可能会多花点钱;明天不高兴,就少花点钱。而供给就是生产能力,它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如工厂、港口、机场一旦建成,可持续利用几十年,并且不是可以随意增加或减少的,这是供给的策略。供给和需求的波动,很难协调。从生产者的角度去分析,他们都想把供给搞得大一点,随时随地准备着应对新出现的需求。那么产能过剩和市场竞争、技术进步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没有产能过剩,生产出来的东西都能被卖出去,也就是说需求跟供给完全一致,大家想一想还会有技术进步、管理改进吗?生产的东西全都卖出去了,就没有竞争了,而竞争的存在意味着肯定有一些产能的价值无法实现,要被淘汰的,必然是过剩的。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出现某种产能过剩,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不能简单地去否定这样的产能过剩,我们应该防止那种根本不进行市场分析、不进行技术研究而出现的产能过剩。有人说,本来一个工厂生产的东西就够了,结果我们投资兴建了两个工厂,就有一个工厂的投资被浪费了,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怎么可能一点代价都不付出,怎么可能一点弯路都不走,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个问题,不要求全责备。

中国纺织业真的产能过剩了吗

4,中国汽车产能是否过剩

此前,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字将汽车业纳入“过热产业”的“黑名单”之中。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业产能已达800万辆,超过需求200万辆,在建产能220万辆,而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产能则将达到1000万辆。这使得汽车“产能过剩论”在年初再次兴起。近两个月来,国家发改委频频发出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信号,这开始令汽车企业感到不安。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耀在采访中表示,由于产能的紧张,奇瑞的老产品在近两个月以来,每个月欠下1000多台的订单无法满足市场。去年底,广州本田把2006年的产销目标定为26万辆,仅比去年增加了3万辆,广州本田总经理峰川尚的解释是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的规划,而24万辆的现有产能约束也无法让他制定更高的目标。一位接近北京现代的人士表示,去年北京现代的产销量达到23万辆,增长了60%,但今年估计只能增加7万辆,增长30%,“国家发改委不批新的项目,现在产能最多只有30万辆”。由此不难看出,主流的汽车厂家实际上面临着产能不足的问题。那么,国家发改委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结论从何而来?据接近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的一位专家透露,2005年,国家发改委给各汽车企业下发了一份调查表询问产能,最后汇总的数据正是国务院做出决定的主要依据。也就是说,汽车行业产能过剩,仅仅是从全行业汇总的数字得出的结论,其中没有市场表现的良莠:人气足的产量不足,产量过剩的没人气。甚至据了解内情的人士介绍,一些企业用毫无依据的产能目标来博取名头、地方用夸张的规划显要政绩的“虚拟产能”在汽车业广泛存在。中国汽车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在2005年销量前10位的企业中,除了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存在着暂时的产能过剩外,其他企业都存在着生产紧张的状况。贾新光还强调指出,对中国汽车业准确的描述应该是“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而这一现状决定了在汽车项目审批上不能“一刀切”。贾新光认为,汽车产业的产能鉴定周期通常是5年,而以目前私人汽车的发展速度而言,“5年以后也未必过剩”。更重要的是,“很多产能最终都没有落实”。从目前中国汽车市场情况及潜在市场需求来看,国家发改委目前做出的预测在将来有可能不得不做出修正。从汽车市场的现状反映看,汽车业目前存在的不是简单的产能过剩,更重要的是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尽管上报的数字充满水分,但产品积压没有利润的日子也将迫使一些汽车厂家从困境中突围,那就必须调整产品结构。而目前“一刀切”的做法,对那些主流汽车厂家存在明显的不公,对整个轿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简单的产能相加是不科学的,“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的“相对过剩”才是国内汽车业的真正现状。未来在对有关行业产能评估与预测方面的工作上,是否可用一些更现代化的手段值得商榷。
文章TAG:中国的商品是不是过剩了中国中国的商品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